編者按:今天是毛澤東題詞“發展體育運動,增強人民體質”發表62周年的日子。自1995年國務院發佈《全民健身計劃綱要》以來,上海的全民健身以“體育生活化”為理念,通過建百姓身邊的體育設施、開展百姓身邊的體育活動、組建百姓身邊的健身團隊,把體育健身融入到市民生活之中,形成了以社區為特色的都市體育風格。
  本報記者秦東穎
  “走出家門有健身房,出行15分鐘有公共運動場,出行30至60分鐘有大型體育公園。”這些“十二五”期間上海全民健身的藍圖,已經或正在變成市民身邊實實在在的福利。
  上海從1997年開始全面啟動社區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建設,經過17年的發展,目前已經形成了社區健身苑點、社區公共運動場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、百姓健身步道、百姓健身房、百姓游泳池等6大常見社區體育健身設施類型。
  “籃球聖地”人氣爆棚
  上海目前有社區公共運動場324處,共786片各類球場,其中籃球場深受青少年和上班族的歡迎。綠樹掩映下的徐家匯公園社區公共運動場,堪稱全市最火的運動場。
  從2004年正式免費開放,365天,每天開放12個小時,徐家匯公園社區公共運動場成了籃球迷的“聖地”。久而久之,這裡有了不成文的規定,不管是3對3還是5對5,大家說打幾分,誰輸誰換下,以此輪轉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“像楊浦、閔行的人都來這裡打球,節假日更是爆棚。經常場上兩支隊在打,下麵有十幾支隊在排隊。”
  徐家匯公園社區公共運動場的年接待量在40萬人次左右。通過引進贊助商,運動場在保證設施質量的同時,服務也逐步跟上——免費借籃球、打氣,提供小藥箱、開水,每天光開水就要燒好幾壺。
  “變形金剛”冬夏兩用
  由於缺乏游泳場所,郊區居民習慣夏天下河游泳,而每年都有20起左右安全事故發生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百姓游泳池的建設大大緩解了夏季游泳難。
  金橋社區百姓游泳池位於楊高北路,2012年游泳池建成。6月到9月的夏季游泳池開放期間,50米長、25米寬的一池碧波,可以同時容納500名泳客。去年夏季,日最高客流量達2300人次。
  夏季開放時間結束後,泳池就像“變形金剛”一樣變身,放水並重新鋪設後,成為9片羽毛球場地。上海的體育場地資源有限,由於冬夏兩用,金橋社區百姓游泳池也成為滬上利用率最高的百姓游泳池。
  截至去年底,本市已建成百姓游泳池28個,預計今年還將新建成7個。
  健身環境 九成滿意
  上個月,市體育局發佈《2013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公告》,從健身環境、運動參與和體質健康等3個方面,反映本市全民健身發展狀況(簡稱300“指數”),上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初具雛形。
  在“體育場地設施”滿意度調查中,市民滿意度最高的是“設施硬件”及“設施分佈”,分別為92.3%和90.5%,比上年有了較大提升。特別是在試點“30分鐘體育生活圈”建設的7個區,滿意度提升更加明顯。調查顯示,市民對於整體健身環境滿意度達到90.6%。
  (原標題:運動,從身邊的場地開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eykwpvmdvhy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