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新月異的桑植新城 王本岩攝
  本報記者 尹超 向國生通訊員 谷和囤黎治國
  秋高氣爽,在澧水源頭桑植,清風拂面,處處生機勃勃——
  解決全縣132個村及周邊城鄉“用電難”、投資達1.6億元的電網改造工程正在加緊施工。
  打通“斷頭路”連接“最後一公里”,一個架7座橋、修100多公里山村公路、投資近億元的“便民計劃”,目前已完成70%。
  保障3.6萬人飲水安全、投資1500多萬元的“農村自來水”工程,一刻也沒有耽擱。
  走進機關辦公室,每一個辦公桌上都亮出一塊“服務承諾牌”,承諾做到“五心五個一”,即:接待熱心、辦事細心、解答耐心、處事公心、服務貼心;一張笑臉、一聲問候、一杯清茶、一個答覆、一聲再見。群眾在接受採訪時反映,“幹部都是這樣說,也都在這樣做”。
  ……
  改變,是群眾的期盼,也正是桑植縣委、縣政府的發力點。
  敢於讓群眾“挑刺”,立馬改變服務不到位、不作為的問題;鐵腕遏制“四風”,切實改變幹部作風與形象;主動走進千家萬戶,送政策、送技術,真心實意為群眾排憂解難……一切都在改、一切都在變,如今的桑植,呈現出一番令人欣喜的新氣象。
   讓群眾“挑刺” 即知即改
  “平時,街面上都搞得乾凈,‘衛生死角’卻沒有人管。”
  “俺那個村,財務公開不及時,有幾筆開銷大家都覺得不應該報。”
  “符合條件的低保戶沒保,不該保的,憑關係為什麼保噠?!”
  5月以來,桑植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公開“揭短亮醜”,主動邀請民意代表和媒體進行曝光、追蹤和監督。上月初,在桑植《電視問政面對面》節目現場,來自民政、城管、房管等11個職能部門的“一把手”,面對民意代表辣味十足的提問,時而紅臉,時而冒汗。
  針對“考官”的“挑刺”,各位“考生”態度誠懇,紛紛檢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,表示“立馬糾正”。
  第二天,分管城市管理的副縣長朱愛民即帶隊進行清查,對城區83條小街小巷的垃圾死角、臭水溝一一統計在冊,立馬制定、執行《桑植城區小街小巷保潔實施方案》。
  一周後,望著惱人的臭水溝已被清淤、除臭,家住工業園小區的劉女士感慨地說:“沒想到整治得這麼快!”
  民意代表提到的沙塔坪鄉泥田古村的“幾筆問題賬”,被及時理清。縣裡針對一個村的“財務公開”問題,舉一反三,制定了“管得住”的《細則》,要求每月20日前,必須張榜公示,接受群眾監督,並報送縣紀委和財政。據瞭解,上月20日前,全縣553個村都在顯著位置進行了財務公開。
 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“人情保”、“關係保”、“騙保”等問題,縣鄉工作組進村入戶調查,截至8月底,該縣共取消城鄉低保對象534人。其中,因家庭經濟狀況好轉終止426人,取消因達到退休年齡領取養老保險金對象23人,因自然減員46人被取消,糾正錯保、人情保對象39人。為推行“陽光低保”,縣裡出台了《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過錯責任追究辦法》。據有關負責人透露,今年一定想辦法做到“應保盡保”。
  從年初開始,縣裡開展了走訪困難群眾、老黨員老幹部、回鄉老鄉、企業老闆的“四走四問四解”活動,摸清了“民情賬”。如今,各級各部門都建立了“民情台賬”,涉及幹部作風、民生改善、經濟發展、社會穩定等方面共32469條意見、建議。對此,縣裡採取領導領辦、分批交辦、部門認領的方式,責任到人、措施到點。實行一周一部署、一周一交辦,解決一件、公示一件、銷號一件的“掛牌銷號制”,做到“事事有著落、件件有回音”。
  知,體察民情不留“死角”,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呼應;改,雷厲風行,用實際行動回應群眾期盼。在即知即改中,桑植群眾的信任度、滿意率明顯回升。
   遏制“四風” 令行禁止
  近日,利福塔鎮岩板村村民王固生急需辦個流動人口證,趕到鎮上的便民服務大廳時已下班。按照公示欄的提示和聯繫電話,他順利地找到辦事員鐘曉菊。很快,證辦好了。臨走時,鐘曉菊給了王固生一張聯繫卡,寫有服務熱線和監督電話。
  “原先辦個證好麻煩,現在好噠。行動不便時,還可打電話要求上門服務。”
  “以前辦個建房證,要跑縣城10多次,而今鄉裡統一代辦、一站式服務,方便!”
  走訪該縣鄉鎮便民服務中心,群眾對縣裡全面推行的一系列便民舉措,贊不絕口。
  過去,找職能部門辦事,留給一些人的印象,大多是“門難進、臉難看、事難辦”。有時,還經常碰不到人,回答最多的往往是“開會去了”、“外出考察了”等一些“得體”的理由。
  “究其原因,是形式主義、官僚主義、享樂主義、奢靡之風的存在。”縣委一班人認為,反對“四風”,領導幹部須以身作則、帶頭示範,一級做給一級看。縣裡制定了《幹部作風建設問責辦法》,針對一些“通病、頑疾”,發出一道道“禁令”和監督考核《細則》。
  鄉鎮幹部“跑通學”,長期以來漸成風氣,改變現況談何容易。
  一次會後,39個鄉鎮的黨委、政府“一把手”過家門而不入,按照縣裡的相關規定,及時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。有人認為,“是不是不太人性化”。然而,相比“一鄉的工作、群眾的急需”,他們選擇了“歸隊”,紛紛帶頭不搞特殊、不找理由。連續幾個月來,縣裡進行暗訪抽查,未發現“跑通學”現象。曾經一度盛行的鄉鎮幹部“走讀風”得到了遏制。
  讓人欣喜的是,幹部留宿鄉鎮的“夜生活”,多數選擇“夜訪民家”,與鄉親們交朋友、拉家常,問計於民、問需於民。由此,許多鬱積在群眾中的怨氣、誤解以及需急辦的事,都及時得到化解。
  “管住機關幹部的‘衙門’作風,難就難在沒有細化的標準和群眾可以直達的監督渠道。”縣委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,也找到了“治病良方”。
  有沒有在崗、上班後去哪兒了?新的“幹部去向牌”分上午、下午進行標註,避免出現“一天都在開會”等“假象”。同時,在醒目處公示的監督熱線,不再是本單位的熱線,而是縣委的監督熱線,避免了“自查不自糾”。而且,若有舉報,一經查實,一律免職。
  機關里的每個崗位,都有一個包含具體標準、監督電話、本人照片的“服務承諾牌”。承諾牌上載明瞭“五心五個一”的具體要求,來辦事的和辦事員都清楚:應該是微笑服務、禮貌接待、現場答覆,不滿意可投訴。就此,縣裡專門制定了《違反服務群眾“五心五個一”投訴受理和查辦制度》,一經投訴,先停職待查。
  家住桑植縣官地坪鎮的一名煙農向記者談起自己的感受,“以前,到縣裡有些部門反映問題,有的態度傲慢、把人晾在一邊。現在不同了,見到的是一張笑臉,聽到的是一聲問候,遞上的是一杯清茶,臨走時還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覆。”
  正是有縣委主要領導、各部門“一把手”帶頭示範,有一系列制度、標準的約束,一些被群眾稱為“頑疾”的“衙門作風”、鄉鎮幹部“走讀風”以及“庸、散、懶”等作風問題,迅速得到扭轉。
   為民排憂解難真改實幹
  陳家河鎮蔡家坪村的陸仕雲長年患病,家境一年不如一年,一家人擠在一個簡易棚房裡度日。兒子30多歲了,想成個家卻無錢無房,至今還打著光棍。
  一天,一位被稱為“劉書記”的中年男子走進陸仕雲的家。他首先幫著送上生產上急用的種子、化肥、農藥以及豬飼料,然後多方籌集資金為陸家蓋新房。
  近日,一棟110平方米的磚房建成了。“望著新屋,感覺病都沒得噠!”眼看著馬上就要搬進新房,陸仕雲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,說著說著眼淚奪眶而出。
  “劉書記”其實就是縣委書記劉衛兵。劉衛兵聯繫陳家河鎮以來,經常進村串戶。哪家有困難、有幾個孩子讀書?哪家急需種養殖技術指導、該怎樣引導鄉親們致富奔小康?他都一一記在心裡,然後有計劃地進行分類幫扶。
  上月的一天,養殖大戶甄如勇遇到“豬一天不理食”的怪事。縣畜牧局畜牧技術服務隊 得知,立即派技術專家到現場,經過“問診把脈”、喂食藥物,不久,“豬不理食”的問題解決了。
  把技術、服務送到家,縣裡要求農業、畜牧、農機等涉及農業技術服務部門,紛紛開展“農技進田間”活動,先後舉辦相關技術培訓班50多期,培訓農民技術骨幹1萬多人。
  眼看就要錯過插秧時節,竹葉坪鄉七旬老人楊文堂心急如焚。
  在外打工的女兒、女婿又打來電話,一時趕不回來。儘管女兒打了“負責買足全年糧食”的包票,吃慣了自家稻米的老楊,還是想種下自己的1.8畝水田。
  鄉裡幹部杜金波聞知,二話沒說,邀上彭清濤、向玲玲等同事,幫老楊把秧苗插了。看著一身是汗、手腳沾滿泥巴的杜金波等人,老楊連聲道謝,硬要留大家吃飯,但被婉言謝絕了。
  “現在的幹部經常到家裡來,宣傳政策、出主意、送技術,幫著解難題,大不一樣了!”楊文堂有感而發,向記者道出了“看到的變化”。
  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,變在辦公室辦理為深入農民家中或田間地頭排憂解難。
 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,桑植把“五送七保障”作為服務農村群眾、尤其是困難家庭的抓手與目標。全縣從縣委書記到普通黨員幹部,主動下村、進農戶,送問候、送承諾、送政策、送技術、送計策,保障每個家庭有飯吃、有衣穿、有水喝、有房住、有書讀、有電視看、有醫保。
  截至目前,全縣已走訪2萬多個偏遠、困難家庭,發放惠農手冊、科技致富資料2萬多冊,辦理農事4500餘件,解決修路、修渠等難題1870件,提供致富項目980個,確定幫扶項目200多個,協調落實幫扶資金8000餘萬元。
  用雙腳丈量民情,以真情實意、真改實幹為民排憂解難,惠及山鄉千家萬戶。
  面對這一切,桑植群眾以其獨特而真誠的表達方式,用“桑植民歌”唱出了他們的心聲——
  十八大精神來指引吔!
  群眾路線得民心。
  反對“四風”動真格喲!
  排憂解難見真情,
  黨員幹部吔,都貼心呦!
  桑植城鄉呦,笑盈盈。
  呦嗬嗬……
  ·踐行群眾路線切實轉變作風·  (原標題:改出一番新氣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eykwpvmdvhy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